有着百余年历史的香港传统民俗活动——舞火龙都会如约而至

时间:2024-11-21 06:30   作者:admin  来源:紫荆在线       返回首页

  每年中秋佳节将至,香港这座繁华都市便会迎来一项有着百年传承的民间传统盛事——舞火龙。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欢快的锣鼓声此起彼伏,激昂的节奏将人们的热情点燃。健儿们挥舞着手中的长杆,全身心投入到火龙的舞动中。火龙在空中腾跃,犹如一条活龙般灵动,时而盘旋上升,时而俯冲而下,沿着街巷蜿蜒前行,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每当火龙经过,观众们纷纷驻足,欢呼声、拍照声此起彼伏,场面热闹非凡,充满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在香港这片土地上,至今仍有两个地方坚守着舞火龙的古老传统,它们分别是大坑和薄扶林村。2017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正式公布了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份名录中就收录了“中秋节—大坑舞火龙”和“中秋节—薄扶林舞火龙”两项活动。这两个活动的起源相映成趣,都源自19世纪末当地一场严重的瘟疫。传说当时村民们深信,点燃的香火能够驱散瘟疫的阴霾,而龙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吉祥与好运,因此他们便以舞动火龙的方式来净化整个村庄,并为村民带来平安和福祉。 这两项舞火龙活动均在每年的中秋节期间举行,但具体的实践时间有所不同。大坑的舞火龙活动持续三晚,分别是中秋节前夕、中秋节正日以及中秋节翌日,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而薄扶林村的舞火龙则集中在农历八月十四、十五日这两天,同样吸引了众多民众的参与和观赏。

  薄扶林村以世代居住的村民为主,而大坑位处铜锣湾,如今已由客家村落转为繁华商业区,原村民陆续迁离。大坑舞火龙现在主要在开阔路面上舞动,龙身较大,表演性更强;而薄扶林舞火龙主要穿梭在薄扶林村狭窄的道路,龙身较小,地域性更强,二者各有精彩之处。虽然同是港岛区上的舞火龙,但因为前者于2011年6月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所以更为民众所熟知。

  每逢中秋临近,居住在大坑的居民就开始忙碌起来,他们自发聚集在一起,制作舞火龙所需的龙和花灯。对他们来说,舞火龙不仅是一场节庆表演,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邻里深情。如今,不少已经搬离大坑的市民,也仍然保持着看舞火龙的习惯,有人甚至放下手中的工作,回到大坑帮忙扎制火龙。

  大坑火龙全长约67米,分成32节,龙体由粗麻绳扎制而成,龙身则是用稻草(以前大坑田间有大量稻草,今改为珍珠草)包扎。龙身既成,就到龙头。龙头是由藤条屈曲为骨架,辅以锯齿铁片做龙牙,双眼是两只手电筒,舌头则是漆红木片。舞动时,龙身插满正在燃烧的长寿香(线香),由插满线香的沙田柚制作而成的龙珠带动引领,绕境巡行。

  这条火龙分量十足,整体重量超过100公斤,其龙头本身便重达48公斤。在舞动之前,由嘉宾或长者亲自操作,将数万枝长寿香细致且均匀地插入龙身各处,待到舞动之时,火光闪烁,香气弥漫,宛如蛟龙腾空,气势非凡。大坑舞火龙这一传统活动,需要300多人的共同参与,而街坊邻里们纷纷自愿伸出援手,众志成城,共同守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民俗传统。 舞火龙的动作丰富多样,如“双珠戏火龙”、“火龙过桥”、“喜结龙团”等,每一招每一式都饱含着香港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传递出他们对幸福生活的期盼与心愿。

  夜幕降临,6点钟的钟声敲响,大坑火龙在莲花宫内完成了一场盛大的点睛开光仪式后,便缓缓移步至安庶庇街,开始插香起龙,为接下来的活动拉开序幕。随后,火龙首先表演了“喜结龙团”,以热情洋溢的姿态向一众嘉宾和观众致以亲切的问候。 紧接着,火龙沿着浣纱街、京街、新村街、施弼街、书馆街等街道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巡游。沿途,欢声笑语不断,火龙的舞动为夜色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巡游环节结束后,火龙返回浣纱街,准备进行“换香”仪式。 在换香过程中,旧的香柱被轻轻拔出,由主办单位慷慨地赠送给现场的观众,寓意着吉祥如意。换上新鲜香柱后,火龙再次回到浣纱街,继续为观众带来精彩的表演。 随着“火龙过桥”、“火龙缠双柱”以及“彩灯火龙结团圆”三部分表演的精彩呈现,夜色渐深,时间已经悄悄地推移至晚上10点。观众们沉浸在火龙的舞动中,享受着这份独特的文化盛宴。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或内容、图片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尽快与我公司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284598818@qq.com

推荐阅读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条款 | 广告服务 | 频道合作 | 站点地图 |
 备案: 冀ICP备2024068662号

紫荆在线 
©1996- 紫荆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