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及周边“2+36”城市共出现31天次中至重度污染

时间:2024-11-06 06:23   作者:admin  来源:紫荆在线       返回首页

  在距离上一次污染事件仅仅一周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再次遭受了范围广泛的雾霾侵袭。为了应对这一严峻形势,北京市于10月31日0时正式发布了空气重污染黄色预警。在这场污染中,冀鲁豫交界地区的污染状况尤为严重,众多城市已经陷入重度污染状态,其中一些城市的细颗粒物(PM2.5)浓度甚至超过了200微克/立方米,情况不容乐观。

  本次污染现象的产生原因是什么?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专家的研究,前一波冷空气未能完全消除区域内的PM2.5污染,加上连续的静稳天气、逆温层和湿度较高等不利气候因素,以及污染物排放的影响,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引发了新一轮的污染事件。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资深高级工程师王威对10月23日开始发生的污染事件进行了细致分析,总结出其具有“发生早、持续时间长、污染程度深”的显著特征。

  王威说,这次污染过程比过去5年平均提前了一到两周。同时,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本次污染过程从10月23日以来持续至今,中南部污染一直没有得到彻底清除,处于持续污染状态,累积形成了区域性污染团。另有“康妮”台风路径北上,更增加了污染发展趋势的不确定性。

  据悉,截至10月30日,京津冀及周边“2+36”城市共出现31天次中至重度污染。10月31日,京津冀大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地面风速甚至不足1米/秒,而且普遍存在贴地逆温,大气扩散条件显著转差;相对湿度普遍超过60%,中南部凌晨最大相对湿度接近100%,是气象条件最为不利的一天。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胡京南表示,10月23日以来,区域PM2.5组分特征表明,硝酸盐占比最高,达到50%左右,这反映工业企业、重型柴油货车、工程机械等排放的氮氧化物在不利气象条件下发生了快速的化学转化,是出现PM2.5中至重度污染的主要原因。

  北京的大气污染主要来自区域传输。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书肖分析,京津冀及周边区域南部滞留高浓度污染团,在偏南风作用下,快速向北传输。传输模型显示,北京PM2.5快速抬升过程中,区域传输贡献最高可达八成。

  截至10月31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37个城市积极响应,共同开展了区域性的应急联动行动。在此过程中,北京市已率先启动了黄色预警,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空气污染风险。同时,天津市、河北省的11个城市、山东省的6个城市以及河南省的全域均启动了橙色预警,全面加强了对本次区域性重污染过程的应对措施。 为了有效控制污染,区域联动机制针对重点行业和重型货车等污染源,采取了严格的管控措施。此外,对于一些重点企业,还通过协商的方式实施了减排措施,旨在共同助力减缓PM2.5污染物的累积,保障区域空气质量的整体改善。这一系列举措展现了各地区在环境保护和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决心。

  依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最新预测预报,在10月31日至11月2日期间,受较弱的大气形势场影响,空气扩散条件不容乐观,京津冀地区中南部、山东西部以及河南省预计将面临中到重度污染天气。到了11月3日,随着北方地区受到冷空气的侵袭,扩散条件将逐步得到改善,但区域中南部改善情况将相对滞后,期间仍有可能会出现短时中度至重度污染。而11月4日至6日,预计区域内大部分地区的空气质量将维持在一个较好的水平。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或内容、图片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尽快与我公司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284598818@qq.com

推荐阅读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条款 | 广告服务 | 频道合作 | 站点地图 |
 备案: 冀ICP备2024068662号

紫荆在线 
©1996- 紫荆在线